爵色小icon.png

歡迎來到爵色留聲機~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爵色的文章部落格搬新家了!

為了提供讀者更優質的閱讀環境,同時也方便自己寫文章,我把所有關於聲音文章都搬到方格子裡,也改名稱叫【Jazzer聲音研究室】,以後新的聲音相關文章也只會在那邊更新囉!

文章標籤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科技的進步,錄音也有了一些黑科技,像是1998年因Cher一曲" Believe”裡面機器人聲效果而爆紅的AutoTune軟體,原來這類型是開發用在聲音的音高調整上,在此之前,要把聲音變高或低只能讓聲音跑得速度變快或慢,沒辦法維持原來的速度,有了AutoTune軟體後,才讓這件事情變容易,可以不改變原音的狀況下,調整音高曲線來修正音準,而歌唱或演奏時的音準問題才有了救星,能在後製時進行事後挽救,創意地運用此類軟體,過度調整產生的不自然聲響還能變成一種有意義的創作。有興趣的人可參考下面影片,了解AutoTune發展的歷史。

AutoTune發展歷史

文章標籤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越來越進步,讓很多從前不可能的事,現在都慢慢變為可能了。舉例來說,以前因為錄音錄在盤帶上,成本很高,且盤帶會耗損,不能一直來回重複錄跟剪輯,所以要進錄音室錄前一定要以最佳狀態去錄,像是歌手要能自己掌握麥克風的特性,控制音量、咬字、音準、表情等等,能進錄音室錄音的樂手一定是拍子穩定、對樂器音色表情掌控能力、視譜、編曲、即興能力都很出色才有辦法勝任,這就是所謂的專業。但隨著錄音數位化,現在開始有各種plug-ins或像RXAutotuneMelodyne之類的聲音修正軟體,可以借著後期製作去修復錄音階段出的差錯,但對錄音師而言,事情卻沒有因此變更容易,反而要做更多的工作,修更多的聲音。

以前有空時會好心幫忙一些沒什麼預算的獨立音樂人製作音樂,但後來慢慢發現不能常常愛心氾濫,還是得堅持自己的專業價值,才不會傷害自己及整個環境。像是這個專案,創作人找了朋友去錄製鼓的部份,問題就在於錄音室樂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的!想要當錄音室樂手必要的基本功就是拍子要精準,要能跟著節拍器,並且準確地演奏出曲子想要呈現的情感與律動,而且無論重複錄幾次都要維持這樣。這些玩音樂的大家都知道,但進了錄音室後就不是這麼容易了,在完全安靜的狀態下,一個呼吸、一個手指不乾淨、一丁點的猶豫,都完完全全會反應在你的錄音上。這個專案鼓的部分是在鼓手的工作室錄的,拿到錄音檔時我就反應錄出來的鼓聲音量不夠,錄的很有問題,串音一大堆,但因為種種原因,這個麻煩從前端的錄音就推到了後製混音這邊,事先聲明一下,這絕對不是正確的製作觀念,但現卻常常變成後製剪輯及混音師要去承擔的事,不管現今有多少的黑科技可解決聲音問題,從前端錄音就要有好音質是不變的真理,別期望後面接手處理的人能拯救全世界。

文章標籤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829_131354.jpg

Q:拿CD直接給壓片廠做CD就好了,為什麼要寫DDP母帶?

文章標籤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729_224434.jpg

之前參與翻譯的書終於都出版了,希望能對有志於聲音工作這條路的朋友們有些幫助,回歸正業也過了一陣子,來發表一下中譯的感想。

文章標籤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送Mastering前混音檔案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A:混音跟母帶後期處理是兩樣類似,但卻不同的事。類似的是同樣在修頻率,處理音量動態,不同的是著眼點。混音是在處理不同樂器音軌間的平衡,而母帶後期處理是在處理不同歌曲間的平衡,尋求發行時最佳的聆聽效果。常常在製作獨立音樂專輯時,因為客戶多是自掏腰包玩音樂的人,預算不多,會希望你一手包辦所有錄混剪甚至母帶後期的工作,但做了幾年下來,個人深深地認知到混音跟母帶後期真的不要同一人做才是對的,不只是因為同一套工作系統會有其聲音存在,同一人執行這兩項工作也會喪失了客觀判斷的能力,看不清某些盲點。

文章標籤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底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母帶後期處理在做什麼,所以版主有空的時候來談談母帶後期處理到底在做些什麼。

早年留聲機錄音時代,音樂被錄下後是直刻蠟筒上,後來在1887Emile Berliner才將滾筒式留聲機改良成唱盤式的留聲機,進而在1891年有了蟲膠唱片(Shellac disc)這種新的聲音儲存媒體,讓音樂生產與保存上更為便利,錄音這時還算是直刻到唱盤上的。磁帶錄音機(Magnetophon)是德國AEG公司的工程師在1930年代時發明的,二次大戰時德國廣播公司就已拿來使用,但當時還算是一個軍事上的祕密武器,戰爭結束後這個新發明的祕密才被解開,1948年美國Ampex公司才開始商業化生產盤帶機(tape machineModel 200A,錄音儲存載體才慢慢從唱盤逐漸轉移到盤帶上。剛開始錄音雖然換成用盤帶儲存音樂,但還是由專門負責刻唱盤的工程師將盤帶裡的音樂轉刻成唱盤發行(註:1948年才發明了保存上較不易碎裂的黑膠唱片Vinyl),而這位專門負責將錄音盤帶轉刻成唱盤的工程師,當時叫transfer engineer(轉換工程師),即是早期的母帶工程師。隨著錄音工業越來越發達,直刻兩軌變多軌,載體曲目數變多,這位刻板工程師要負責的事情也跟著越來越多,後來就開始稱他為母帶工程師(mastering engineer)了。

文章標籤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專輯的製作從錄音到最後的母帶後期處理,每一道都需要細細把關,最後才會有一張音質好聽的成品專輯與大家見面。母帶後期處理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是統整整個音樂專輯質感與幫專輯聲音品質把關的最後一個階段,好的母帶後期處理有助於音樂在各種播放音響系統有更優質的表現。

爵色音樂創意線上母帶後期處理平台正式成立,希望能服務到更多音樂創作人,讓有需要的人有個方便的方式將作品混音整理成專業工廠刻版用母帶或數位發行檔案。

文章標籤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對一個從事聲音工作的人來說,從音樂家聲音表現、錄音、後製混音、母帶後期、聲音產品生產、到聽眾家裡播放出來,層層關卡都跟這件事有關,因此了解人耳對聲音的感知能力就成了很多科學家的研究標的。

1933年時,美國兩位在貝爾實驗從事研究的科學家Harvey Fletcher Wilden MunsonJournal of the Acoustic Society of America對人耳聽覺發表一篇文章 ”Loudness, its definition,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他們研究發現人耳對所有頻率的響度認知並不是相同的,人耳對不同頻率的反應會隨著音量而改變。當時的聲音工程對於大小聲的認識,都只以為是物理上聲能的強度而己,但他們的研究指出,人耳對聲音大小聲的感知不僅只是對能量大小聲反應而已,還涉及到其他因素,人耳本身對不同頻率在不同音量下,敏感度就不是相同的。這份報告出來改變了大家對聲音大小的認識,也對當時的錄音界、耳機、喇叭設計產生影響。

文章標籤

爵色音樂創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